别游学了WORD亲,该研学了!(文即理深度好文)
时间:2017-02-10 17:01 点击率:
猴年已逝,闻鸡起舞。2016年,教育界大事连连看,比如30个省份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还有千呼万唤使出来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正式获得通过,不可谓不丰硕。但还有一件事,可能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那就是在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重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告别宅基腐等亚文化视野,学会社会生存技巧,勤动手,勤思考,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会与各种类型各种思想的人群相交相学,使知识不再流于书本,重在强调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是校内课堂的多元化延伸和拓展,这与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等要素形成鲜明呼应。虽然以游学为主题的国内外活动在过去的数年时间中已经生根开花,但此次从国家主管部门层面发出的研学之声,未来意义与深层含义更值得深度开掘。
从过去的游学经验看来,最大问题是“游中少学”和“以游代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以低龄少年出国游学为甚。有些甚至办成了周游列国,走马观花,与成人观光团相比,只不过同行的伙伴、语言和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深层认知收获颇为有限。从研学的角度去挖掘,从学生的整体发展素养分析,在树德、健体与三观品格之外,从输入端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知识、常识与见识的同步培养了;其在西方智慧体系中的类似表述为“Book Smart, Street Smart, System Smart”, 三足鼎立模型成为西人培养社会未来精英的指导圭臬。很显然,简单的游学活动似乎很难满足此类要求,而研学活动要突出的正是广阔天地中常识与见识的可持续培养。
针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的STEM教育发展蓝图,国信世教研究院组织孩子们走进美国知名高中,
跟美国同龄人一对一结伴认真学习,品尝原汁原味的美式高中全程实景教学。
从古我天朝即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之说,更有徐霞客与李时珍等大师亲躬践行,并为后人留下传世佳作之范例。可是反观现代教育,我们好像有些背离了个体受教者的初衷,对未来的社会劳动者简单分层遴选的体系或越来越不合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学校教育在现有体制下还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学而不思者甚众,为产出标准化先有了各类文凭证书的标志,为了分层就有了分数,然后就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而对个体思想的培养是弱化,甚至缺位的。所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文字、事实和数据的记忆,而不是关键思考力、判断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对于架设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的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环境而言,科技时代的劳动者不再简单地被列为成本选项,更多的将作为独立资产而增值,依赖现行教育体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摄入可能更多来自学校与书本,但常识更多来自撸起袖子干,在生活中与各类人士多打交道,见贤思齐,善于交流,提出问题,思考磨练,勇于实践,在现实中将各类经济学、心理学和物理化学等知识付诸使用,对解决实际问题,降除社会噪声影响,减少盲从极端行为具有重要价值,愿我们的下一代人少些在微博上经常看到因常识缺失、逻辑不清、调查缺乏和意气用事引发的八卦、撕逼与口水战。高段位的见识习得,更多来自持续的外在洞察和以科学与艺术为基础的深度思考,立足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广度,运用多维度多元化动态系统思维,强调的是以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透过表象看透本质的思辨能力。
教育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观点可间接佐证: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具备鉴赏力或见识。而且,见识往往和胆量相关,最终成为胆识,所谓博学之人不一定有见识。常识与见识更多来自行万里路和现实中阅人闯关无数,与单纯的考试分数无关。从此角度而言,早几年游学的先发优势并不明显,其偏重于旅游,更混淆了见识的本意;而研学的核心由于其育人思路的正确性,更侧重研习研修角度,可能会走的更远更持久。
除此之外,研学还有一重要义,因为研学的主体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身处太阳部落的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懵懂起步阶段,心智、思维与三观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此刻,切不可用现时的能力与眼界,限制自己对未来的理解、想象与希冀。如果只用现有的认知来判断决定“能做”还是“不能做”,就不可能挑战远大的前景,或者实现更高的追求,而要以在未来某个时间用将来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我们虽不能简单模仿乔布斯在人生的转折点处去印度进行半年的灵修,完成面壁通关的境界超脱,但研学者们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用自身的特长、兴趣和目标为契机开启一场异地异国的研学之旅,用成长型思维化解固化型思维。正可谓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站在不同的高度与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研学不是寻找消遣与超然,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信心、谦逊、勇气与突破能力圈,走出舒适区,对自己的再发现之旅,最终输出的是智识的新海拔,找到自身成长的新坐标。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真正的研学要达到的是发展个人兴趣空间,遵从个性与创造,使研学者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更快乐的生活态度。
一场懂你的研学旅行,正在路上on the way.